株洲神農中醫(yī)館袁曉紅醫(yī)生接診兒童腹瀉案例

2025-10-26 17:17:37 snzyg

引言
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,尤其在季節(jié)交替之時更為多見。神農中醫(yī)館袁曉紅醫(yī)師在診治此類疾病時,注重辨別腹瀉的寒熱虛實,強調"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"的原則,通過中藥與飲食調養(yǎng)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干預。以下記錄一則典型醫(yī)案,展現(xiàn)其診療思路。

一、患兒基本信息
患兒,女,2歲8個月,2023年9月就診于株洲神農中醫(yī)館。家長代訴:患兒3天前出現(xiàn)腹瀉,每日5-6次,大便呈水樣,色黃,伴有未消化食物殘渣,味微腥。伴有輕微腹痛,納差,精神稍倦,小便量偏少,無發(fā)熱。

二、診察過程
袁醫(yī)師接診后,先觀察患兒精神稍疲,面色偏白,皮膚彈性尚可,眼窩無凹陷。查體可見腹部軟,無壓痛。舌診見舌質淡,苔白膩,指紋淡紅。詳細問診得知,患兒發(fā)病前曾過量食用西瓜、梨等寒涼水果,且夜間踢被受涼。

三、辨證分析
袁醫(yī)師綜合四診信息,認為該患兒因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,復感外寒,導致寒濕困脾,運化失司,清濁不分,并走大腸而致泄瀉。其大便稀溏、味腥、伴有不消化物,均為脾虛寒濕之象;小便短少為津液虧損之征;舌淡苔白膩更是寒濕內困的典型表現(xiàn)。病機關鍵為脾陽受損,寒濕內困。

四、調理方案
基于"溫中散寒,健脾化濕"的調理原則,袁醫(yī)師制定以下方案:

  1. 中藥調理
    處方:七味白術散合藿香正氣散加減
    組成:藿香5g,紫蘇葉4g,白術6g,茯苓6g,陳皮4g,厚樸4g,大腹皮4g,炮姜3g,山藥6g,炙甘草2g
    方解:方中藿香、紫蘇葉芳香化濕,解表散寒;白術、茯苓、山藥健脾滲濕;陳皮、厚樸、大腹皮理氣除滿;炮姜溫中散寒;炙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濕之效。

  2. 飲食調護

    • 立即停止所有生冷水果、油膩食物

    • 飲食以溫熱、細軟、易消化為主

    • 推薦焦米湯、山藥粥、生姜紅糖水

    • 采用少食多餐原則,減輕脾胃負擔

    • 注意補充水分,預防脫水

  3. 艾灸療法
    配合溫和灸:

    • 取穴:神闕、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

    • 方法:每穴灸5-10分鐘,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

    • 頻率:每日一次,連續(xù)3天

五、調理過程
第一日:服藥1劑,配合艾灸治療后,患兒腹瀉次數(shù)減至3次,精神好轉。
第三日:繼服3劑后,大便成形,每日1-2次,腹痛消失,食欲改善。
第五日:改為健脾益氣方調理,以參苓白術散加減,鞏固療效。

六、隨訪與總結
一周后隨訪,患兒大便完全正常,食欲恢復,面色轉紅潤。家長反映已嚴格按醫(yī)囑調整飲食結構,注意腹部保暖。

袁醫(yī)師指出,小兒腹瀉的治療不僅要止瀉,更要重視脾胃功能的恢復。在藥物調理的同時,必須配合科學的飲食管理,避免再次損傷脾胃。本案通過溫中散寒與健脾化濕相結合的方法,既消除了病因,又恢復了脾胃功能,體現(xiàn)了中醫(yī)"標本兼治"的治療特色。

結語
本醫(yī)案展示了袁曉紅醫(yī)師運用中醫(yī)綜合療法調理小兒腹瀉的完整過程。其診療特點在于:準確辨證,分清寒熱;內服藥物與外治療法相結合;重視飲食指導,強調預防調護。這種系統(tǒng)性的診療模式,為小兒腹瀉的防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案,充分展現(xiàn)了中醫(yī)藥在兒科疾病治療中的獨特優(yōu)勢。